納濾芯故事
納濾最早起源于1985年,當時美國一位叫皮特.埃里森的科學家在做反滲透膜時,希望在過濾鹽(氯化鈉)的同時截留二價離子,他基于這個想法開發(fā)了復合納濾膜,如今已有三十多年時間。
藍偉光博士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率先把Nanofiltration引進中國,并命名了“納濾”這一新興的中文詞匯,隨后受到中國科學、技術與工業(yè)界的廣泛認同與普遍采用。經過20多年的發(fā)展,納濾膜已經應用到國民經濟、人類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。今天幾乎所有的藥廠都將納濾作為一個濃縮的工藝過程,直到近幾年才應用于家用凈水。
有機納濾膜應用于家用凈水器的優(yōu)點在于低廢水并可以保留部分礦物質,但缺點也正因為它是從反滲透膜進化而來,與反滲透膜并無本質差別,仍然浪費水資源,需要靠電驅動。
藍博士為了解決實質問題,轉而做無機納濾芯。團隊耗時多年,針對性地開發(fā)了微孔直徑比傳統(tǒng)型號小很多的特殊活性碳,從而讓活性碳對化學微污染的吸附容量也大大增加。
這一創(chuàng)新的制備技術還獲得了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。硅藻土本身含有蜂窩狀多孔結構,通過特殊的工藝技術,把三達特制的微孔活性炭鑲嵌其中,然后燒結成形,終于,令藍博士引以為傲的無機陶瓷納濾芯就這樣問世了。這項發(fā)明專利曾先后獲廈門市專利特等獎與中國專利優(yōu)秀獎。